【典型病例】DPMAS人工肝技术在毒蕈中毒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07-15

患者资料


杨某,男性,51岁。

主诉:因“间断呕吐、腹泻40小时”于2019年6月9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2天前食用野生蘑菇约3两,6小时后出现恶心、并有非喷射性呕吐10余次/日,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含咖啡色液体。随后解黄色水样便10余次/日,有脐周隐痛不适,无放射痛,伴有低热,自认为“急性胃肠炎”在家休息,症状无缓解。2019年6月9日10点到县医院检查,谷丙转氨酶2770U/L,谷草转氨酶2502U/L,总胆红素91.1umol/L,直接胆红素66.7umol/L,白蛋白45.8g/L;因肝功能损伤严重,转至我院住院治疗。

既往史: 有“肾结石”病史10余年,余无特殊。

个人史:无特殊。

家族史:母亲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无肝癌家族史。

体检:巩膜中度黄染,腹软,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

实验室检查

肝脏生化指标:ALT 5201U/L,AST 5688U/L,TBiL 101.6 μmol/L,LDH 422U/L,CK-MB 63.2U/L,尿素 15.49mmol/L,肌酐 180umol/L,尿酸 471umol/l,白蛋白 45.1g/L

HBV-M:HBsAb(+)、HBcAb (+)

PTA:46%。

血常规:白细胞 13.35×10⁹/L,血红蛋白 170.00g/L,血小板 193.00×10⁹/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82.40%。

尿液结果:颜色黄、外观清;葡萄糖 -;胆红素 +;尿胆原 -;蛋白质 2+,尿微量白蛋白 430mg/L。

甲肝、丙肝、丁肝、戊肝,自身免疫性肝炎、非嗜肝病毒性肝炎检查均阴性。

辅助检查

腹部B超:1.肝囊肿,2.胆囊壁毛糙、胆囊息肉,3.双肾囊肿、左肾结石、左肾萎缩,4.脾脏、胰腺未见明显异常。

心电图:1.窦性心律,2.左室高电压,3.部分导联ST-T改变。

诊断

1.毒蕈中毒,2.多脏器功能损伤(心,肝,肾),3.左肾萎缩,4.肝囊肿,5.胆囊息肉,6.肾囊肿,7.左肾结石。

治疗

1

药物及血制品支持治疗

选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1mg/kg/d)抑制免疫应答反应5天。

给予异甘草酸镁降酶,二巯丙磺钠注射液、还原型谷胱甘肽及水飞蓟宾胶囊护肝及解毒,复合辅酶营养心肌,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5%碳酸氢钠注射液碱化尿液,呋塞米注射液利尿,奥美拉唑抑酸等治疗。

血浆、白蛋白、冷沉淀等支持治疗。

2

人工肝支持治疗

6月9日行PE+DPMAS,6月10日行CHDF,6月11日行DPMAS。

image.png
image.png

3

治疗结果

6月18日患者心肌酶谱、肾功能、肝功能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治疗体会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在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可以吸附中大分子毒素的广谱吸附剂,因此DPMAS不仅能够吸附胆红素,还能够清除炎症介质。

        对于急性重症白毒伞蕈中毒的救治,早期及时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可有效清除和吸附血液中BUN、SCr、TBIL、CK-MB、ALT、AST、LDH等物质, 是避免毒蕈中毒发生致死性肝损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毒蕈中毒有报道:使用巯基类药物,其与毒伞肽等毒素结合,打开吲哚环上的硫醚键, 使其活力减弱, 而保护体内巯基酶的活力,对白毒伞中毒有一定的疗效。保肝、降酶治疗可用异甘草酸镁、肝细胞生长因子、能量合剂等对肝功能的恢复会有一定疗效。对肝功能严重损害伴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者早期使用凝血因子及新鲜血,可收到明显疗效。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滤过,隔日交替使用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总之,早期综合治疗,特别是早期积极人工肝干预,能减少器官衰竭的发生, 降低病死率。

TOP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