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PE+PBA,PE+DPMAS 治疗急性重症肝衰竭伴MODS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发布时间:2022-01-17

引言

急性重症患者在短时间内可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引起体内毒素物质蓄积、代谢紊乱或肝细胞损伤等,本病发病率不高,但症候较凶险,进展快,死亡率较高。临床常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改善肝衰竭患者机体内环境,清除体内毒素,改善其预后。血浆置换(PE)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清除患者体内毒素及致病因子,维持肝衰竭患者内环境稳定,起到改善其预后的作用,但PE 弃除滤过的血浆,可能有血浆不足风险,同时在注入外源性血浆制品后也可能引起感染与过敏反应,继而影响治疗效果。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为新型ALSS,采用胆红素吸附柱和血液灌流器联合治疗肝衰竭,可有效吸附血浆中胆红素、清除体内毒素与炎症因子,较血浆胆红素吸附(PE+PBA)效果可能更好。为探讨不同ALSS联合应用的确切价值,本研究对84 例患者分别应用PE+PBA、PE+DPMAS 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No.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5 月-2019 年3 月百色市人民医院诊治的急性重症肝衰竭伴MODS 患者168 例。

纳入标准:①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中急性重症肝衰竭诊断标准,既往有慢性肝病史,且存在MODS 感染性病因(如败血症、严重感染)或非感染性病因(如大型手术、严重创伤);②近6 个月内出现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症状,伴明显出血倾向,且血清总胆红素(TBIL)在正常范围10 倍以上,患者因首次慢性加急性肝衰竭而入院接受治疗;③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双重感染、肝脏手术史;②合并自身免疫系统性疾病或血液系统性疾病、恶性肿瘤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No.2

方法

均予以隔离、卧床休息、补充能量,并予以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剂等进行治疗,于心电监护下予以股静脉置管建立体外血循环通路,术中依据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调节低分子肝素用量,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及血液净化装置跨膜压有无不良反应等。

对照组以血浆置换联合血浆胆红素吸附(PE+PBA),先行PBA:采用血浆分离器分离血浆与血细胞,使血浆经一次性阴离子树脂血浆胆红素吸附柱(健帆生物)吸附去除有害物质,最后同血细胞汇合回输体内,血液流速150 mL/min,血浆分离速度为25 mL/min,吸附时间为2.5 h;后进行PE:ALSS 设备为金宝Prismaflex 血液净化装置及相应配套管路、模型血浆分离器TPE2000(PS-08,膜孔径0.3μm,膜有效面积0.8m2),均由瑞典金宝公司提供,每次PE前予以地塞米松5mg静注预防过敏反应,血浆泵流速80~100mL/min,浆泵流速/血液泵流速28.0%~30.0%,术中每次血浆置换量3000mL,血液流速80~100mL/min,全程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跨膜压、动静脉压与病情变化。

观察组采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E+DPMAS),先行DPMAS,应用一次性血液灌流器HA330-Ⅱ (苯乙烯二乙烯苯中性大孔树脂)与一次性阴离子树脂血浆胆红素吸附柱BS330,即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后行PE,处理方法同观察组,每次置换血浆量同观察组,为1000~1200 mL,治疗1.0~1.5 次,治疗间隔5~7d。

2

资料与方法

No.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No.2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TBIL、DBIL、ALT、AST、GGT 均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TBIL、DBILALT 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No.3

两组治疗前后电解质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K+、Na+均升高,而Ca2+、Cl-水平均下,其中K+、Ca2+变化趋势明显(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Ca2+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No.4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PT 缩短,而PTA、FIB、APTT 均上升,且观察组治疗后PT 较对照组短,观察组FIB 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No.5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CRP 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5。


3

讨论

急性肝衰竭为不同病因引起肝细胞大面积坏死或严重肝功能损害,出现以黄疸、腹水、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尤其在重症患者中发生率高。慢性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免疫损伤及内毒素损伤,因此及时清除内毒素,减轻免疫损伤为治疗关键。ALSS可取代肝脏部分功能,使堵塞得以清除,较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为其他治疗提供良好条件,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其中PE为目前国内临床应用最广泛而有效的非生物型ALSS治疗方法,但因急性重症肝衰竭伴MODS患者病情凶险,常可继发酸碱水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等,单纯PE 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此外因血源紧张,且有交叉感染风险,单纯PE治疗受限,非生物型ALSS之间的联合应用有可能成为今后ALSS治疗的一种必然选择,其中PE联合PBA治疗肝衰竭有较好效果,PE联合DPMAS则为一种组合型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模式,能有效吸附血浆中胆红素,清除体内毒素与炎症因子。急性重症肝衰竭伴MODS患者采用PE+PBA或PE+DPMAS均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相当,但后者在改善患者肝功能、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结局方面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文献出处:黄辉权.PE+PBA、PE+DPMAS 治疗急性重症肝衰竭伴MODS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临床急诊救治,2020,15(2):187-191.


TOP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